转载自《东方日报》:
公共服務局(JPA)獎學金爭議,該局一直強調遴選得主是「依據標準辦事」,但卻又從來不透露遴選機制和評分標準細節,彷彿是「不能公開的秘密」,讓申請的學生如墮雲霧,只能靠猜!
即使大馬教育文憑成績多標青,但多A及不同的A是怎麼算分數、各個報考科目的輕重如何被考量、為何會計算成「少A者獲獎學金,多A者反而失落」,以及其他評估標準、如何分派升學國家、必須有志當公務員才應申請政府獎學金嗎……這些大問號糾纏著申請學生,一年復一年。
讓整個制度和標準一目瞭然攤在陽光下,國人才會信服!教育部剛推出的所謂解決方案──SPM限考10科、把特優分為A+、A及A-,被指模糊了焦點,學生未必就能走出雲霧,見到以獎學金升學的曙光。
獎學金準則飄忽 學生墮雲霧
「今年公共服務局海外留學獎學金引發的爭議,不在於土著、非土著的分配方式,而是究竟為何在SPM考獲13A1佳績的學生無法獲得該獎學金,反而僅得6A1的學生拿到?」
接獲多宗該獎學金投訴個案的八打靈再也北區行動黨國會議員潘儉偉,接受本報訪問時,不禁搖頭嘆息。「我們問該局時,他們只是一直強調有根據自己的一套標準,其他則不願透露。」
他透露,在向公共服務局瞭解其中原由時,總監丹斯裡依斯邁阿當僅表示,13個A1和9個A1是平等的。因此他推測,「少A者獲獎學金,多A者反而失落」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該局當作13個A1和9個A1是一樣的,沒有多給分。
對此,同樣頻密接獲獎學金申訴的馬青教育局主任張盛聞,向本報直指,在獎學金遴選制度上,學術成績(佔75%)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公共服務局的觀點和民眾有頗大出入。
民眾當然認為13個A1好過9個A1,但在公共服務局的看法,因為某些學校(主要是寄宿學校)限制學生最多報考9科,因此考獲9個A1和考獲13個A1同樣優秀,沒有誰比較好,因此學術成績方面都獲得75分。
張盛聞說,在13A1和9A1是平等的前提下,其他3個遴選標準,即課外活動(10%)、家庭經濟(10%)和面試表現(5%)就是決定性因素了。「然而,民眾不會這樣看,當記者會布條拉起來,學生哭著跟媒體說15A拿不到該獎學金,但隔壁家的兒子9A反而拿到,整個印象就浮出來了。」
「所以,這也是公共服務局沒清楚交代的一個錯誤,若讓學生知道,我不理你考多少科,總之學術成績以9A1為準,只要拿滿,學術分數就獲75分。若民眾都知道這項遴選標準,就不會出現現在的問題。」
言下之意,如果日後大家都只最多報考10科,同樣拿到全A1的學生,那些不獲該獎學金的,就可以去比較本身是否在課外活動、家庭經濟或面試表現不及其他人,並以此作為根據,來懷疑公共服務局在遴選獎學金得主時是否存有偏差。
運作方式難理解
張盛聞接著分析道,如此也在無形中不鼓勵學生拿超多的A。若學生拿多A,自己就應該清楚,多A並不代表比別人優秀,只是想自我挑戰、創造紀錄或想多學點東西,純屬個人意願。
潘儉偉說,雖然不清楚公共服務局在學術成績上如何計分,但從「13A1等同9A1」的基礎,可推斷出13A1、1A2的分數比9A1差,因為後者的A1巴仙率是滿分,前者則不是。
他表示,獎學金課題已從往年的種族問題變成制度問題,因為遴選和評分機制真的很奇怪,讓人難以理解其中的運作方式。
他抨擊,公務員也許唸過大學,但對大學的流程、程度、素質等可能沒有深入的瞭解,對獎學金的處理一年比一年古怪。他認為,公共服務局應設立一個由專業人士如學者、教授等組成的顧問團,設計整套獎學金遴選的細部評分機制。
2009年6月4日星期四
申請JPA獎學金,有理說不清(上篇)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