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社會契約下的族群操弄

转载自《星洲日报.林放》:

行动党宣传主任潘俭伟出言不慎而"政治不正确",扬言民联执政将削减一半公务员。这或许能让长期对公务员服务素质啧有烦言的民众暗自叫爽。但是,民联2008年的崛起,国内120万公仆的支撑力度功不可没,因此有人责怨民联一朝得志,忘恩负义。

潘俭伟虽然没有道明那个族群,但以90%马来人盘踞公共领域,即使公仔没画出肠来,也都明白谁将受到影响。尽管公务员长期被宠坏,朝野政党都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开罪官吏,以免大选的票仓游离移位。

民联为潘俭伟的言论连忙灭火,强调若执政,将"依据联邦宪法"保障公务员的铁饭碗。为什么要抬出"依据联邦宪法"呢?这话自有玄机在,马来人公务员心如明镜。

宪法条款规定,首相必须通过在公共服务业、教育设施和商业执照等方面,保留他认为合理比例的职 位,以保障马来人的特殊地位。

这项条款自80年代以来,已从维护和保障的"特殊地位"演变为政客口沫横飞的"特权",现今实施扶助马来人的优惠政策,自70年代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就不断由强势的巫统演绎释义如水银泻地延伸,导致直接或间接由政府控制的合约,不准非马来人投标和签署;屋业买卖为马来人强制价格打折扣和施加固打制; 为马来人强制施加股权固打制参与权;分配奖学金和学额也以土著之尊为先, 当然, 举目皆是的公务员大军也是在特殊地位下形成。

民联"依据联邦宪法"的保证其实就是特殊地位下,政治人物所说的马来人特权。过去,民联三党中的行动党反对特权不遗余力,但一个公务员饭碗的争议,即时令行动党见风使舵,立场飘游。

首相纳吉推动经济转型,马华要求检讨马来人30%股权参与商业领域的政策,以免延误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而前首相敦马哈迪坚持这是独立时期由三大民族缔造的社会契约,不得变动。由於"社会契约"含盖马来人的优惠,研讨也变成一种煽动,甚至是挑衅和伤害尊严,因为它又变成不可质疑的"马来主权"。一些人容不下联邦宪法之下的"政治讨喜条约"应与时并进作出调整,以免失去优势。

在巫统郁郁不得志的巫青团长凯利最近哗众取宠,认为社会契约有必要展开公投,以制定新的方向。其中最令人愤慨的就是主张落实单一源流学校制度和土著扶助计划。

《1957年教育法令》保障各民族母语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早在独立前就已经有多源流学校存在。独立后,国小、华小和淡小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内的一环,各适其所。

单一源流教育向来是促进"国民团结"的藉口。语言只有沟通的利便,并非国民团结的包单,即使巫统和伊斯兰党在同一宗教信仰及共同语言下,也因各自理念而对峙争吵,用的是"国民团结"的马来语文,他们偶有团结的呼唤都建立在种族和宗教的共同点,而不是以语文作为感召。

如果国民团结是以同一源流教育来达致,即时就会使国家分崩离析,因为公投难免是多数族群占尽优势而变成欺压少数民族的结果。凯利面对舆论的责难,改口补充公投形式由各族各自针对语文教育公投表决,这种脱裤子放屁的做法,可以预见,各族都会依据本身的母语为教育选项,那么,公投的结果能从中取得平衡的社会契约吗?

社会契约虽在联邦宪法之中,但在政客的笼统注释和扭曲下,却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主导国阵的巫统半世纪以来使社会契约倾斜,天秤失衡。民联虽然声称为民主斗争"舍身就义",也因为公正党和伊斯兰党的种族结构以马来人族群为重心,不得不延续巫统的惯伎以寻求支持。

从潘俭伟削减公务员的言论,行动党不便严词厉言维护,便可一窥行动党不得不屈就政治现实,纵使他们抨击马来人特权,其实也在民联的架构中与另两个盟党亦步亦趋。"依据联邦宪法"或是"社会契约",就是延续政客塑造的"马来人特权"的延伸,堂堂正正以它作为挡箭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