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星期日

《紐時》:敦馬不算民主鬥士 大馬變天給東南亞希望

转载自《大马快报》:

(華盛頓12日綜合電)美國《紐約時報》周六大篇幅報導有關大馬新政府的新聞。《紐約時報》指出,一個國家在選舉中,普遍存在著擁有長期搞種族分裂的民粹主義強人。但敦馬哈迪得以執政,並非因為有如在匈牙利、印度、菲律賓般,在大選時,大力煽動民族主義。

反之,馬哈迪是多元種族的反對派的領導者,令一個向來揚言若不繼續執政,馬來人會失去政權的國陣政府,在今次大選中慘敗。

公共政策分析家林德宜博士說,在這次大選中,「出現了多元種族的大海嘯,抗議貪腐、經濟管理不當和政治濫權。」他續說,「它避免了種族和宗教間的仇恨和惡語相向。」

在今次大選中落選的政治分析家、民主及經濟事務研究中心(IDEAS)前總執行長旺賽夫(Wan Saiful Wan Jan)說:「獨立以來,這次是大馬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時機。它為政治競爭鋪平了道路。」

報導指出,有人指,希望聯盟里有改革派、民族主義者、伊斯蘭主義者、少數民族,以及曾被反對派視為政敵的馬哈迪,難以打倒國陣政府,但選民對國陣政府的憤怒,令希望聯盟在大選中大勝,也使92歲的馬哈迪再度掌權。

而大馬的變天,令東南亞其他國家帶來希望。東南亞部分國家,仍基於民粹主義獨裁政權治國。

報導說,馬哈迪曾是一個讓政敵進入監獄、馬來種族主義擁護者,但今次他超越種族,為希望聯盟投下一票,足令人民另眼相看。公正黨候任國會議員法米說,「今次大選是讓我們團結,不是拆散我們」。

報導說,就連曾視馬哈迪為終極政敵的人,也對他看法改變。行動黨候任國會議員潘儉偉說,「我相信他,因為在這時候和他的年齡,他較看重給大馬人民留下正確的政治遺志,並希望名留青史。」

但《紐約時報》說,儘管如此,馬哈迪看來還不是民主的代表。促使希望聯盟與馬哈迪之間的合作,是納吉在擔任首相9年間,被指涉及無數的貪腐行為。

文/圖:紐約時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