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星洲日报》:
(吉隆坡14日訊)行動黨宣傳主任兼八打靈再也北區國會議員潘儉偉披露,根據1992年吉隆坡國際機場大藍圖顯示,全新的吉隆坡第二國際機場(KLIA2)理應建在雪邦最北部的地段,可是不知何故在2008年更新的該份大藍圖卻顯示,有關機場已被遷移至西部地段,這導致有關超支預算多達18億令吉。
他也要求交通部長拿督斯里江作漢及大馬機場控股公司提出令人信服理由,向民眾解釋何以要遷移機場的地點,並因此而增加無謂的開支和興建工程。
他在一項新聞發佈會說,若根據原有計劃,吉隆坡第二國際機場應建在最北部,並足以容納最多第一和第二條飛機跑道用途,可是卻因機場被遷移至西部,導致大馬機場控股公司必須增加成本開銷來興建第三條飛機跑道。
西部土壤爛泥沙石多
他說,西部的土壤是屬於棕油地帶及有很多爛泥和沙石,所以要在該地段興建新機場,就必須移除爛泥,以方便展開填土工作。
他指出,第一層必須移除的爛泥,有2至3公尺深,至於第二層泥土則是海洋沉積物,約有12至13公尺深;兩層泥土是介於12公尺至15公尺深,而單是這兩項移除和穩固土壤的工程,就耗資12億令吉。
他說,在大馬機場控股公司將新機場的面積,由485萬平方公尺增加至1千119平方公尺後,將使得有關成本費增加至6億7千萬令吉。
“如果沒有將興建機場的地點由北部移至西部,那麼也可以省略原有485萬平方公尺的土地面積,以及省下所增加成本開銷。”
控制塔工程耗資5億
他表示,新機場的衛星導航控制塔工程費耗資5億令吉,比現有控制塔來得更高,而且單單是將原有77公尺升高至93公呎,就涉及1億3千令吉,這也是另一項促使新機場費用增加的原因。
他說,環顧世界各國,凡是在50代至60年代後興建的機場,都沒有兩個控制塔,只有先進國家才有兩座控制塔;然而,我國在未來卻將建有兩座控制塔,而且兩座塔之間僅有2公里的距離。
他舉例,即使是新加坡建有3座機場終站,但也只有一座控制塔。
他質疑大馬機場控股公司沒有妥善規劃好工程,以致該工程前後出現很大的矛盾,甚至是否有能力償還政府去年在重組經濟架構下所提供的高達25億令吉貸款。
“既然有關工程費用那麼昂貴,那麼一旦工程竣工後,該公司是否有更充足的理由來增加國際與國內機場稅,並在機場建好的兩三年後將有關成本開銷轉嫁給身為消費者的搭客?”
第三條跑道費用逾2億
潘儉偉表示,第二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涉及的成本費用高達2億7千萬令吉,然而該機場的面積最多只能容納第一和第二的跑道,所以無需倉促興建第三條跑道。
他說,現有機場的第一和第二跑道都已有控制塔,如果第二國際機場建在北部,就可以與第一和第二跑道共用同一個控制塔,然而,卻因為該新機場建在西部,導致視覺上出現盲點和無法看到部份飛機的飛行情況,被逼需要增建多一個控制塔,無形中也增加了成本。
他說,隨著亞航和大馬機場控股公司因第二國際機場預定成本,由20億令吉暴增至39億令吉而引發爭議之後,民眾只知道其中一些原因是包括興建機場跑道的地點有所更動、泥土條件等。
他說,該公司已強調,原本預料於2012年9月完工的第二吉隆坡國際機場工程,預期將延遲至2013年4月完成,這只是延遲了六至八個月,實際上有關延誤竣工日期是更長。
“雖然該公司已說明新機場會在2013年4月建好,可是卻沒有講明究竟第三條跑道會在何時建好,看來,整項工程已遙遙無期,讓人無法確定究竟何時才會全面竣工。”
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理應建在雪邦北部‧第二機場易地導致超支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