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8日星期日

還好有個潘儉偉

转载自《星洲日报》:
作者:陳泓縑

施明德來馬演講,除了“馬來西亞比台灣民主落後20年”的著名論斷之外,另一句值得我們再三反省的就是“民主靠反對運動推動”的名言。若將傳統的“中產階級的壯大有利民主轉化”論調納入,或許可以總結出那麼一句︰中產階級必須積極(最低限度)支持反對運動、或(最高限度)投入反對運動,才有利於民主轉化。

緣何中產階級積極支持、投入反對運動,才對民主轉化有利?因為中產階級若沒有自覺對社會的承擔,不積極關心公共事務,社會改革就沒有載體,此其一。中產階級若沒有“主體性”,過度依賴國家的支援,需要政府工程的刺激市場才能活絡,則根本很難獨立於政府主導之外,此其二。中產階級若沒有政治意識和主體性,就不能激發理性和獨立的公共輿論,更妄論民主的轉化了。

若以種族為組別分類,馬來中產階級空有政治意識,可惜不能獨立於政府的支援,以致對反對運動的支持除了在1999年曇花一現,其餘時間都不能成為反對運動的積極支持者。若馬來中產階級投入主流的巫統政治,縱然是牛津劍橋畢業的精英,都不能不依照巫統的種族主義游戲規則來進行政治游戲。

非馬來中產階級,尤其是華裔中產階級,雖具有經濟上獨立於政府支援的主體性,可惜對現有政治狀況不投入,嚴重的鄉土疏離感產生少數民族心態,遂缺乏改革政治的主人意識(我是這片土地的主人的意識)。他們雖然會同情、支持反對運動,但是卻鮮少積極投入反對運動。

要挑起兩大族群中產階級的能動性,則需要和他們有效的溝通,誘使他們關心公共事務。吃飯乃人生第一要緊事,中產階級要關心公共事務,則自然地以事關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經濟事務為優先關心事項。既然中產階級必定關心經濟事務,以推動民主轉化為己任的反對運動,就必須具備解析財經問題的能力。

要言之,反對黨要有財經政策,這才能讓一片反對聲音掛帥的意見,轉型為可以進行公共溝通的經濟政策建議書。例如,若我們的反對黨只會反對私營化政策,而沒有給選民多一個選項,廢除私營化政策之後要以甚麼代替,中產階級是不會被吸引的。

所以,反對運動要有財經政策,更要有財經人才。這才能制定替代性的財經政策,成為競選綱領。馬來中產階級出了一位Khalid Ibrahim,牙直利集團的前總執行長,投入公正黨成為財政,成功擺脫巫統新經濟政策的龐大陰影,表示馬來中產階級可以倡導不以種族為劃界標準的新經濟議程。

還好華社有個潘儉偉,毅然棄商從政,加入民主行動黨,受委為秘書長經濟顧問。曾經是新加坡最年輕的上市公司總執行長,典型的白手起家成功故事,樹立了21世紀的精英不止需要知道電子商務的操作,更需要關心腳下這片土地的典範。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生活通達的中小企業主,是時候關心政治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