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政合我意

转载自《星洲日报》:

如果要改變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可以影響國家的政策;要直接影響國家政策,最好的方法就是參政。

記:記者
潘:潘儉偉

記:你何時開始及因何對參政感興趣?

潘:80年代合作社風波發生時,我還是小學生,記得當時天天跟隨經營小農場的父親送雞蛋,路途中他會給我講政治。這些精采的故事以及一些政治人物的事跡,我總是百聽不厭,漸漸的,也就對政治產生了興趣,因此可以說是父親在我心中種下了政治的種子。當時我就有一種強烈的想法,知道說如果要改變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可以影響國家的政策;要直接影響國家政策,最好的方法就是參政。

對政治的興趣一直維持、加強鞏固,一直想到要怎樣做才能達到目標。我的政治目標始終如一,就是要用最大的影響力改善國家政策!但達到的方式可能不一樣。有一個時候我就想要創辦自己的政黨、後來有一個時候就想全部黨都沒有用,考慮做獨立國陣代表人。

到新加坡和英國升學後,在政治體系上有了更明顯的比較,回過頭來看大馬,就知道國內的政治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覺得必須盡我個人的能力去改善。

記:選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投身政治之感想?

潘: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在35歲參政?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看到林吉祥、卡巴星等人為政治理念所做的犧牲。他們因為追求理想被關進牢裡,不能跟家人團聚,但換來什么?除了偶爾的一聲謝謝,又賺到什么?所以我10年前就暗下決心,如果要走他們所走的那條路,首先家庭方面一定要做到無後顧之憂。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丈夫、父親,要是我被關進監牢,老婆孩子一定要有飯吃,孩子一定要有能力繼續升學。我不是富有家庭的孩子,所以我花了10年的時間,賺了這一條“後路”。

10年前我并不完全肯定自己的政治志向,但是10年後的今天,我為自己達到提早退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目標感到驕傲,感到非常有滿足感!

當了6個月的全職參政者,用小小的角色協助無助的小市民。我知道這條路,完全沒有走錯。

記:談談你某一階段的大學生涯對你現在參政的影響。

潘:沒有直接的參政影響,牛津大學給我最好的教育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參政,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

記:如果有機會,你最想出任哪一個部長?為什麼?請提出你的改革計劃。

潘:教育部長。我覺得國家的發展最大的因素就是“人”,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非常重要,沒有人力資本,國家就沒有希望,就算你有土地、油田、汽車工業都沒有用,沒有人力資本,你的發展能力會很有限。

我會以“素質教育”為國家教育目標,一是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第二,不分國界,吸納教育家,包括一些流失海外的大馬教育專才。第三,讓真正有素質的教育專才領導教育。

我們都批評現在的教育制度過於“應試主義”,我覺得真正的解決方法不是取消考試,而是“改進”考試,首先改變出題模式,比如馬六甲的歷史,除了考學生背記年份,還可以問“你認為馬六甲落入葡萄牙人之手,是避免不了的情況嗎?”出題方式改了,教育模式自然跟改,接再培訓老師,以便他們有足夠的教學技術。

記:你對當今年輕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們政治冷感嗎?

潘:年輕人的政治冷感可分成三大類,第一“政治與我無關”;第二“就算有關,我也改變不了什么。”;第三“我要移民”。基本上這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缺乏愛國心,要是有愛國心,就會去了解,去付出。

記:政治理念有多大,政治野心就有多大。你認同嗎?

潘:我認同。如果一個人的政治理念是高官職位,以私己利益來謀國家政策,那么“政治理念有多大,政治野心就有多大”就是危險的;相反的,如果他的政治理念是以大眾利益為目標,他的“大野心”就能給人民帶來好處。

我相信,一個政黨要能夠改進,政黨的新陳代謝是必須的。作為華社新生代之一,總要有人願意加入。

没有评论: